
服務熱線:
一個出國多年不接地氣的海龜回來創業,是如何搭建團隊、擴充自己的人脈的
發布時間:
2020-07-21
作者:
來源:
2016年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到來了,我現在在洛杉磯威尼斯海灘,這兩天在整理過去一年的照片和文字。 回顧2015,充滿挑戰和學習,我有2/3的時間在中國, 1/3的時間在美國。
我還記得2014年8月1日,飛機降落在深圳寶安機場,輕盈迷幻的機場設計十分震撼。 我拖著行李箱前往位于白石洲灣畔花園的臨時出租屋,3室一廳,接下來的1個多月,我們團隊6人住在這里:客廳、上下鋪,幾乎利用了所有空間 。
剛來的那周,我和同事去吃飯,習慣了洛杉磯的沙拉式健康飲食,看著周邊煙熏火燎的露天大排檔、烤串串和街邊小吃攤。我的腦子閃過一個念頭:"我可能太不接地氣了。" 后來看趙薇、黃渤演的《親愛的》了解到白石洲是深圳的城中村。
在白石洲的一個多月,我不斷提醒自己快速適應,讓自己超負荷地忙著,忘記時差、忘記環境的變化。那一個月,我跑遍了深圳南山區找辦公室,試用了7-8個燒飯師傅,從頭開始裝修辦公室,進出宜家10多次, 累并快樂著。 現在我每到一個辦公室或者客棧,掃一眼差不多可以辨認出宜家家具。
在深圳的14個月,我努力鍛煉獨立思考,從全局看問題的能力。 搭建團隊挑戰重重,我學會了保持"面對問題,迎難而上"的心態。人的潛力很大,當你被賦予重任時,你會逼著自己解決棘手的問題,在加速狀態中鍛煉自己。
下面三點是我2015年最深刻的體會。 我自己一直在學習的路上,請大家多多指教。
1. 沒有資源,創造資源
Be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
這是我第三次來深圳,人生地不熟。來這里的首要任務是搭建團隊。
翻遍了通訊錄,在深圳的朋友屈指可數,怎么辦? 挨個聯系,請他們微信介紹科技圈的朋友 ,然后邀請出來喝咖啡、吃飯。 每次見面我都會問: "有沒有推薦的招聘平臺?"
為了勾搭設計師,我在設計師網站dribbble上看作品,有時太入迷,直到凌晨2-3點。看到中意的設計師,我嘗試根據dribbble ID猜測他們的微信、微博ID,添加好友,發私信聯系——就這樣發了幾十封私信,后來和幾位設計師成為了朋友。 我也嘗試用Instagram地點漫游,到鵝廠等地,點贊評論,勾搭一些愛咖啡和美食的設計師朋友。
2.術業有專攻,找最懂的人加入團隊
Assemble an A Team who are best at what they do
聞道有先后,術業有專攻。 《師說》這句話很有道理。
剛到深圳的3個月,我和搭檔習慣于所有事情自己包攬。老板說:合理安排優先級 (prioritize) , 下一步需要盡快找到行政和招聘專員。 行政專員和招聘專員都屬于HR部門,但是需要兩種不同的性格:行政專員做事非同尋常的細心和穩當;而招聘專員身上充滿創業者的性格,a true hustler。
招聘專員更像是銷售,資深大牛一般不主動換工作,因為他們面前總有很棒的機會、或者他們很滿意當下的工作。因此,牛人們很少搭理陌生獵頭的"騷擾電話" / 郵件。 而一個好的獵頭,總有辦法約大牛出來喝一杯咖啡或吃個飯 。
經驗不足的創業者,比如我自己,一開始會傾向于自己包攬所有事情,直到發現自己精力不足,無法考慮大局。當你找到可信賴、有能力的團隊成員,獨立負責一塊職能后,你可以更好的Focus on priorities 專注于自己的優先級。
下面是我的故事:
我很慶幸自己認識了小吳,15年1月的一天,我的微信出現了一個陌生人的好友邀請,"蘋果你好,我在廣州... " 這個陌生人用一句話,讓我接受了他的邀請。
幾天后,我和這個年輕帥氣的潮汕小伙在創意園喝咖啡,聽他介紹如何做推廣,我很佩服他從高中開始的創業經歷。小吳很會說,但我從他身上,感受到一份實干和智慧。
離開時,我給小吳留了"作業", 2天后他發來了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復。
小吳加入后,我們去楊梅坑團建,我注意到他既可以活躍氣氛擔當年會主持人,也能在農家樂殺雞宰魚,并留在隊伍最后給大家拎箱子。小吳是運營和推廣的奇才,和他共事的大半年,我學習了很多App推廣和運營的經驗。
這引出我的另一個總結:
和對的人合作,事半功倍;
自己不擅長的地方,吸引最懂的人加入團隊。
3. 互聯網讓這個世界變小
The World is Flat. Put yourself out there.
在深圳的一年多,我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悟通過文字和圖片發表出來,第一次是36kr轉載了《那個改變了我人生的畫展》 。 當天我在爬蓮花山,下午4點推送,接下來24小時手機沸騰了,一天有200多個好友邀請,有創業者、設計師、投資人、學生,直到我的手機癱瘓了。 那一刻,我見識到互聯網媒體的力量。
我相信同類的人是互相吸引的,文字 + 圖片+ 互聯網就像一個過濾器filter,讓類似的人更快地找到對方。
隨著我的故事的傳播, 36kr, 豆瓣一刻,ONE一個, 知乎日報,城市畫報,創業邦..., 我在網上遇到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:YY的設計師、禮物說的產品總監、創新工場的投資人、微信的產品經理、 豆瓣的編輯、小米的技術大神、新浪微博的IR美女、Snapchat的工程師、支付寶的設計師、滴滴出行的BD。 這份線上的緣分,很多都轉化成了線下的碰面。
世界真的很大,但互聯網讓它又變得無窮的小。 我從一顆出國多年,不接地氣的蘋果,到結識了全國各地的互聯網人士。就像當年我大學室友的爸爸告訴我: put yourself out there.
上一頁
上一頁